進入十月,又到大學生找工作的黃金季。于是網絡上、校園公告欄里就出現了很多兼職招聘信息,并點名只有大學生才有機會報名。信息一經發(fā)布,不少大學生紛紛報名。一方面大學生做兼職可積累社會經驗,順便賺點零花錢;另一方面商家招聘大學生做兼職既可比正式工省錢,又容易指揮。但總有一些不良企業(yè)設騙局毀掉這兩全其美的好事。“伊查到底”記者近日就收到了一條大學生發(fā)來的舉報信息,他認為用工單位利用他們涉世不深、對社會認識程度不高的漏洞進行詐騙,并愿意配合記者調查。記者隨即對這類企業(yè)進行了暗訪。
投訴:大學生求職被騙
本市某高校大四學生小東這個學期的課程不是很繁忙,空閑時間較多,于是他希望能夠打一份工。一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充裕一些,二來可以豐富一下自己的社會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希望通過這份工作賺點零花錢,為父母減輕負擔。小東告訴記者:“花自己的錢比花父母的錢硬氣!”登錄一家網站后,面對五花八門的招聘信息,小東有些迷茫,他不知道究竟哪份工作更適合他,經過同學指點,他就給幾家單位都發(fā)了個人簡歷。自從簡歷發(fā)送之后,小東的日子便開始忙起來了,他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查郵箱,看看有沒有面試通知,到了晚上還要再查詢一次。在與同學們交流時,有的同學已經拿到了面試通知,這更讓小東心情忐忑。小東說:“看著幾個同學都拿到了面試邀請,我心里可難受了,難道我真的不如別人優(yōu)秀?”
正在他心情跌落谷底之時,一個轉折的機會來了。“黃金周前,我收到了一家攝影工作室的面試通知,并通知我9月24日前往公司所在地面試。當天下午,我按照通知上的地址就去了。來到這家公司后就發(fā)現,他們坐落于西青區(qū)一座居民小區(qū)里,周圍挺荒涼的,走進小區(qū)后我心里都有點膽戰(zhàn)心驚的。再到公司后,我發(fā)現房子裝修的很簡單,掃視四周看到了桌子上除了擺放著一臺照相機外,根本沒有其他設備。”工作人員向小東解釋說:“這里只是個臨時辦公地點,我們的工作室在華苑,看到你是學攝影相關專業(yè)的,我們才有興趣給你這個機會。如果你想了解工作室的情況,就跟我們經理聊。”說話間,小東就被請進了經理所在的房間,這位自稱姓李的先生跟小東說:“我們工作室規(guī)模挺大的,那些設備絕對比你們學校的強得多。你過來實習,不僅可以學習先進的攝影技術,還可以有錢賺。有工作我們就給你打電話,做一天工資是300元。如果沒工作自然就沒有工資。”小東心里琢磨著:“做一天300元,一個月不用多,做上三五天,生活費就賺出來了。”于是他一口答應下了經理,并對這份工作表現出了躍躍欲試的情緒。
“別著急,按照工作室的規(guī)定,你需要交300元的保證金,因為有些工作你需要拿回家做,有些照片可能會涉及到客戶的肖像權,我們會對你有個要求。一旦違反了規(guī)定,我們就會從保證金里扣除。”經理說。小東想:這300塊錢也就是一天的薪水。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將這300元交給了“會計”手里,并拿到了一張沒有公章的收據。小東說:“我當時看著收據上沒有公章,也產生過質疑,但想到會不會矯情后,就會失去工作呢?于是我就沒再計較。”
小東首次應聘就被錄用的消息在全宿舍傳開了,不少同學也對小東的進步表示祝賀。小東每天的期待從郵箱轉向電話,他多么希望能接到工作室打來的電話啊,那樣就可以去工作了。但等了很多天,他也沒有等來電話,于是就主動給對方打了電話。“對不起,您撥叫的用戶已停機。”小東等了這么久,等來的卻是這樣一條消息。于是他再次撥打,仍舊是停機的通知。這時小東仍舊沒有往被騙上去想。他決定去面試地點再去看看,但沒想到卻是吃到閉門羹,敲了一下午門也沒有回應。見到記者時,小東氣憤且沮喪地說:“我是不是被騙了?”同時,300元錢的所謂“保證金”也打了水漂。
暗訪:交納保證金動輒兩千元
根據讀者的投訴,記者同樣登錄了網站并以學生的身份進行求職。第二天,記者的手機里就來了一條短信,約定面試。記者來到信息所指的辦公地址,先通過一層前臺進行登記,然后由工作人員把記者帶到了這家位于寫字樓9層的商貿公司。等了約20分鐘后,記者才見到了所謂的經理。通過交談記者發(fā)現對方的言語中充滿了誘惑性:比如,一旦工作超過一年便有前往韓國進修的機會;再比如兼職的待遇高于其他公司,上學期間實習、等畢業(yè)后進入公司直接提升為經理等。
當被記者詢問道是否會簽訂勞動合同時,對方表示:可以,并拿出一張A4紙打印的所謂“勞動合同”給記者看,在上面明確寫著:乙方(即勞動方)需向甲方(即企業(yè)方)繳納2000元承包費。這筆承包費究竟作何而用?對方給記者的答復是:“這錢主要就是一個保障,起到約束作用,約束你在合同期內的行為,萬一你單方面終止合同,這也算對我們公司的一點賠償。不過你放心,在合同結束時錢會如數地退還給你。”既然是約束作用,就應該既約束勞方也約束資方,那么作為應聘者為何先要繳納2000元,手中卻一點約束企業(yè)的措施都沒有呢?對于記者的提問,對方啞口無言。隨即記者表示:“作為一名大學生,當下拿出2000元顯然不可能,這筆承包費能否減免?”對方說:“看在你是學生的面子上,承包費減免到1500元,不能再少了。”就在記者表現出猶豫不決的時候,經理又開腔了,他說:“我看你的條件還不錯,才決定把這個工作機會留給你,如果你已經決定好,我馬上把網上的招聘信息刪除掉。”說話間經理打開電腦,似乎是略帶誠意。此時,記者反問這位經理:“我可以先工作后交錢嗎?”經理一口給否決了:“不行,萬一你中途不干了,我們上哪去找你,那樣公司的損失誰來負責?”幾經周旋之后,經理覺得記者的誠意不足,就對記者說:“我真的想給你這份工作,可你不交錢,這是公司的制度我也沒辦法呀。”
當記者回想起此次應聘過程時發(fā)現,針對專業(yè)知識、工作技能方面的考察幾乎沒有。一少部分時間是介紹福利待遇如何好,更多的時間是和記者商談所謂承包費的繳納問題。由于記者沒有繳納這筆錢,自然也沒有取得那份所謂的“勞動合同”,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在平等自愿、公平公正、協(xié)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基礎上,簽訂的勞動合同內容應該包括: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及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紀律、協(xié)商條款、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勞動爭議處理、其他等部分,根本不會牽扯所謂的承包金、合同金以及保證金等。因此記者建議各位初次涉入職場的大學生們,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錢包,千萬不要被對方開出的優(yōu)厚條件迷惑。
揭秘:五大騙局困擾大學生求職
通過一系列的采訪和暗訪,“伊查到底”欄目記者發(fā)現,由于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社會經驗這一短板,往往在求職的過程中會遭遇到各類陷阱,甚至騙局。總結起來,有五大騙局最具迷惑性,希望諸位嘗試認識社會的學生們要擦亮雙眼。
首先便是職位騙局。例如:營銷副理就是普通營業(yè)員的助理,總裁助理就是企業(yè)后勤,這樣名稱貌似好聽的職位,對于應聘者應該詢問詳細具體工作。有些單位在招聘時按照職位招聘,但畢業(yè)生報到后卻安排到其他崗位。對于諸如此類招聘伎倆,大學生們一定要警惕,必須清楚自身實力,從基礎做起,逐漸展現自己的才華。
其次,參加招聘會招聘時,盡量參加由政府部門和學校舉辦的招聘會。有些企業(yè)收了簡歷之后便從此消失,由企業(yè)為大學生開辦的招聘會通常是免費的,但同時需要警惕中介騙局,這類所謂的職介機構往往是當求職者交納數目不菲的中介費后,他們就會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學生的單位名單,甚至有的單位根本不存在。
第三,警惕培訓費騙局。以錄取作為誘餌騙取培訓費已是屢見不鮮了,但仍有大學生求職心切,掉入此類陷阱。上崗后一般都會有三個月到六個月的試用期,有些單位利用這一條款,要么在這一期間少付工資,要么到期后蓄意辭退。有的學生為爭取能留在公司工作,起早貪黑地干了近一個月,結果卻被告知:你干得不錯,但專業(yè)知識不足,公司需要對你進行培訓,請先交培訓費。當畢業(yè)生對此進行質疑時,公司卻說,不交培訓費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個月的薪水免談。為此,專家提醒,一般正規(guī)公司會向求職畢業(yè)生說明試用期,即使求職畢業(yè)生在試用期沒有通過,也會得到相應報酬。至于培訓費,一般由公司擔負。
第四,大學生參加工作時一定要和企業(yè)簽訂勞動合同,簽訂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各項條款,必要時咨詢學校和老師的意見。有些單位為了招聘到優(yōu)秀人才,有時會口頭許諾一些工資、住房等方面的優(yōu)厚待遇。當畢業(yè)生到崗后發(fā)現這些待遇根本不能兌現而找單位領導理論時,得到的答復往往是“誰承諾你找誰去,公司沒有這樣的規(guī)定”。因此畢業(yè)生一定要注意:口說無憑,合同為據,關鍵還是簽好合同。
最后,提防皮包公司騙局。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簡歷的公司的面試通知,應該事先向有關部門查詢、核實該公司的真實情況,并上網搜索一下該公司的網站,確定其規(guī)模與用人需求,然后再去參加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