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運動起源于中國于17世紀初葡萄牙傳教士傳入歐洲。1895年,英國漢學家威廉·亨利·威爾金森第一次在書面記載中寫到了中國知名的“卡片紙”——即麻將,他也保持了該名稱在西方的版本。威爾金森沒有記載“麻將”在中國各種方言中的版本,1910年,包括法語和日語在內的對于麻將的多種文字記載出現在歐洲。
英國作家艾倫·D·米林復興了中國古典麻將的游戲規(guī)則,在1977年出版了一本書籍,這本手冊包括了他對于麻將設定的一個正式規(guī)則。英國領事**方面正式以介紹這項運動來到歐洲的威廉·亨利·威爾金森來命名這種紙牌,起名叫Khanhoo。游戲學者大衛(wèi)·帕爾萊特撰文指出,西方紙牌游戲Conquian和Rummy均來自麻將。所有這些運動都包括了玩家摸牌、打牌、通過瓷磚或卡片進行組合牌的游戲形式。
20世紀20年代,麻將運動進入**,1920年第一個麻將臺開始銷售,并且在**特區(qū)內十分流行。同樣在1920年,約瑟夫·巴布考克出版了被稱為“紅書”的關于麻將的書籍,這本書里介紹了麻將的規(guī)則,這是麻將在**被介紹的已知的最早版本。巴布考克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期間他學會了打麻將,在傳播到**的過程中規(guī)則被簡化,使其更容易為**人掌握,并在20世紀20年代引起了一股“麻將風潮”。當時還出現了如“千萬智力游戲”等商標名稱,麻將之夜也與中國風相關聯(lián)。
這一時期麻將運動出現了許多變種,到了20世紀30年代,來自巴布考克的傳統(tǒng)規(guī)則已經被修訂和發(fā)展,最常見的形式也就是我們概念里的“**麻將”。這一版本來自于猶太婦女中流行的運動規(guī)則,同時1937年,**全國麻將聯(lián)盟(NMJL)成立,還出版了**的第一本麻將手冊。
**全國麻將聯(lián)盟由猶太人創(chuàng)立,1986年舉行了首次麻將克魯斯錦標賽。2010年,該大型活動舉辦了成立25年的紀念郵輪活動,**和加拿大的多位選手參與其中。近年來,**第二個麻將組織——**麻將協(xié)會(AMJA)也已經成立,并且獲得了在北美全部比賽的擁有權,包括在大西洋城的特朗普泰姬陵賭場度假村,在新澤西州也頗具聲名,F在麻將運動在歐美的發(fā)展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有許多理事機構承辦了現代和傳統(tǒng)的麻將游戲表演賽和錦標賽。
在中國,麻將運動仍然十分普及,歌手許冠杰以麻將為題材撰寫了粵語流行歌曲,香港電影往往包括麻將游戲場景,許多**題材的電影選擇在香港取景拍攝。研究顯示,長時間打麻將可能會引起癲癇發(fā)作,迄今為止有23個英文醫(yī)學文獻報告涵蓋了這一內容。醫(yī)生的研究還表明,香港的麻將游戲有利于個人從老年癡呆或認知記憶困難的痛苦中擺脫出來,也引發(fā)了麻將治療的發(fā)展。